Character.AI 公司高层离职,剩余团队继续打造聊天机器人平台

aixo 2024-08-05 18:47:45
大模型 2024-08-05 18:47:45

又一家明星AI创业公司撑不下去了。

近日,.AI宣布,公司CEO Noam 和总裁 De 及多位研究团队成员离开公司,重返,剩余团队留下来继续打造产品。

2021年,员工Noam 和 De 离开了,并创办了.AI,Noam 担任CEO, De 担任总裁。

3年一轮回。

.AI是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聊天机器人平台,它为用户提供与不同的人工智能角色进行互动的服务。

巅峰期,其用户超过400万。

2023年,公司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1.93亿美元,估值10亿美元。一时高光。

但随着用户增长放缓,及高昂的模型训练投入,.AI创始人们最终选择重回。

据了解,包括创始人和预训练团队,大约30人左右会加入 ,剩下团队约120人,包括一部分剩余的研究员,逐渐转向开源模型,放弃预训练基础模型和声音模型。

公 开信息显示,.AI将向提供其LLM技术的非独家许可,则会向.AI提供更多资金,但具体金额公司并未透露。

Noam 称,我相信,有了这笔非独家协议的资金,和卓越的 AI团队, AI将在未来继续取得成功。

AI明星公司创始人转投大公司

核心人物扎堆跳槽、离职

半途归顺大厂的明星AI创企并不只有 .ai。

今年6月,Adept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David Luan宣布将加入亚马逊,一同的还有公司的几位联合创始人及其他员工。Adept是一家初创公司,专门开发基于AI的“代理”,以完成各种基于软件的任务。

今年3月,人工智能初创公司 AI联合创始人 和Karén 宣布加入微软。负责微软新成立的消费者人工智能部门 AI,而将作为首席科学家加入该公司。

仅仅一年前,微软还主导了对 AI的13亿美元投资,使其估值达到约40亿美元(近300亿元人民币),成为AI初创公司中一次融资规模最大的案例之一。

算上.AI,不到半年内,就有3家明星AI企业创始人转投大公司。

与此同时,还有不少AI明星企业的核心人物扎堆跳槽和离职。

比如,曾经创造出 系列模型的 AI,不光团队的核心成员离职了,连公司CEO前段时间都公开撂了挑子。

AI的上一次融资已是前年,去年推出的商业付费订阅计划,根本顶不住每个月800 万美元的固定支出。这个曾经有10亿美元估值的明星初创公司也正在考虑出售。

还有 AI 。去年6月份,它筹集到了13亿美元的融资,估值一度达到40亿美元。

商业化遇阻后,微软花3000万美元,就把联合创始人 和一堆技术工程师给挖走了,甚至还用6.2亿美元和 AI达成了核心技术授权协议。

不止国外,国内的AI明星创业公司也难逃这一命运,比如“衔远科技”。

除创始人周伯文,衔远科技的的合伙人兼营销副总裁宁宁、解决方案负责人谢伟,销售负责人潘银,以及后来从京东招来的销售张鑫等人,均已离职。

AI创业成本太高,盈利太难

AI公司盈利实在是太难了。

目前AI应用几乎唯一的商业模式,就是用户付费。但一方面,在更多只被定位为尝鲜工具,而非生产工具的当下,愿意为AI付费的用户群并不足够大;另一方面,相比营收,AI的算力成本实在太高了。

为了搞钱维持,这些创业公司想尽了办法。

比如,主打“没有广告”AI 搜索引擎,在前段时间也开始准备卖广告了,他们还准备和传统搜索引擎一样,搞 “ 竞价排名 ” 。

比如, AI之前官网上一直宣传把开源当作自己的使命,结果在和微软合作之后,就悄悄的删掉了这句话。

然并卵。

因为,连大厂可能暂时也没找到AI服务的赚钱途径。

熬不下去的创业公司似乎也只剩下“卖身”一条路。

2023年,苹果公司总共收购了32家AI公司,谷歌收购了21家,Meta收购了18家,微软收购了17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沐风,36氪经授权发布。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