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火箭工程师坚守岗位,为航天事业默默奉献

aixo 2024-10-05 18:55:30
大模型 2024-10-05 18:55:30

金秋十月,举国同庆,当大多数人在享受假期的轻松与欢乐时,有一群火箭工程师,却默默地坚守在实验室里,为着中国的航天事业默默奉献。他们的目标,是加速打通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大脑”与“神经网络”,确保这枚承载着无数人期望的火箭,能在未来的天空中翱翔。

神经网络_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_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10月2日,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蓝箭航天航电系统工程部的实验室里。赵鹏飞,航电系统工程部的负责人,早已坐在了电脑前,紧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测试数据。“数据跑得很稳,希望今天也是顺利的一天。”他轻声自语,脸上透露出坚毅与专注。

国庆假期,对于赵鹏飞和他的10余位同事来说,只是工作中的一个普通时段。他们放弃了与家人团聚、出游放松的机会,选择了留在实验室,继续为朱雀三号火箭的航电系统努力。这个决定,源自于他们对航天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更源自于他们深知,朱雀三号火箭的成功,对于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有着怎样的意义。

火箭飞行,离不开电气系统的保障支持。而航电系统,正是电气系统中的核心部分。赵鹏飞解释道:“航电系统按功能可以分为控制、测量两个分系统。前者是火箭的‘大脑’,负责接收指令、发出控制信号,确保火箭能够按照预定的轨迹飞行;后者则负责实时采集箭上各系统的参数,像‘神经网络’一样,将火箭的状态信息传递给‘大脑’。”

对于朱雀三号火箭来说,航电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要确保火箭在飞行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还要实现火箭的可重复使用功能。这无疑对航电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蓝箭航天已经先后完成了朱雀三号VTVL-1试验箭的百米级、万米级两次垂直起降试验。在这两次试验中,航电系统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性能,成功通过了模拟考。然而,从20米高的试验箭到总高度70余米的整箭,航电系统面对的压力却是呈指数级增长的。

朱雀三号全箭的“神经网”完全展开后,占地面积近300平方米,相当于四分之三个篮球场的面积。这样的规模,对于航电系统的设计、测试与调试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赵鹏飞和他的同事们,就是在这样的挑战面前,展现出了他们的智慧与勇气。

实验室的中央,30多张桌子被拼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试验台。这个试验台,就是朱雀三号航电系统的“神经中枢”。在这里,30余项航电系统的测试发射流程都在进行着。赵鹏飞和他的同事们,就像是一个个精密的工匠,仔细地雕琢着每一个细节,确保航电系统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完美地协同工作。

航电系统总线是赵鹏飞最关注的节点之一。他深知,总线是航电系统中信息传递的“高速公路”,如果总线出现问题,那么整个航电系统都将陷入瘫痪。前段时间,总线网络就反复出现了问题,跑着跑着就突然出现总线网络中断。这让赵鹏飞和他的同事们倍感压力。

“如果在飞行过程中发生这种情况,火箭将完全失控,后果不堪设想。”赵鹏飞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时光,仍然心有余悸。他知道,对于可重复使用火箭来说,航电系统的规模比传统火箭扩大了数倍,传统总线的通信速率已经无法满足新需求了。

面对这样的困境,赵鹏飞和他的同事们没有退缩。他们决定尝试将实时以太网应用到火箭上。然而,这个过程并不顺利。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从硬件的兼容性到软件的稳定性,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仔细地调试与优化。

内容部分引用:

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测试与调试,他们终于锁定了关键问题所在。修正源代码后,通信信号变得越来越稳定了。这一刻,赵鹏飞和他的同事们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与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然而,对于赵鹏飞和他的同事们来说,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他们还要面对更多的挑战。9台火箭发动机并联需要运用新的控制逻辑;火箭一子级要实现可回收功能,制导算法必须从零开始研制;整箭数据要在几毫秒间快速完成采集、运算与处理……这些都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与智慧。

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_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的关系_神经网络

“我们的工作,外人看来有些枯燥无味,就是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再重复这个过程。”赵鹏飞笑着说道。然而,在他的笑容中,却透露出一种坚定与自信。他知道,自己和同事们正在从事着一项伟大的事业。他们的努力与付出,将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实验室里,赵鹏飞和他的同事们经常一忙就是一整天。他们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忘记了饥饿与疲惫。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要确保朱雀三号火箭的航电系统能够稳定精准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