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气象创新生态联盟在上海成立,伏羲系列气象大模型 2.0 同步发布
央广网上海6月4日消息(记者韩晓余)6月3日,由复旦大学、中远海运等13家单位联合发起的智能气象创新生态联盟在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成立,全新升级、面向产业应用的伏羲系列气象大模型2.0同步发布。通过联盟,各方将共享资源,共同推进伏羲系列气象大模型的产业化应用,构建开放、协作、创新的气象产学研生态系统。
智能气象创新生态联盟在上海成立(央广网记者 韩晓余 摄)
智能气象创新生态联盟由复旦大学、中远海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气候中心、上海数据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科创投集团、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国网电力实验室、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太保集团数智研究院、鑫鼎盛期货有限公司、中国惠普有限公司、无限光年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等13家单位联合成立,各方将共同推进伏羲系列气象大模型的产业化应用。
提起“伏羲”,大家会想起去年9月提前精准预测天气,“今天上海不下雨”,促成复旦20年来首次户外开学典礼。“自诞生以来,‘伏羲’一直在成长。”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地球科学负责人、复旦大学研究员李昊介绍,自团队开发出伏羲气象大模型以来,科研攻关步履不停,不断提高模型的精度,推进真实场景的应用。相较于去年推出的1.0系列,“伏羲”2.0的中期天气预报大模型和次季节大模型,面向新能源、航空运输等行业取得进展。
台风、暴雨、干旱、洪涝……气候变化的加剧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威胁多个行业的稳定与发展。在海运过程中,洋流、风向、台风、航线选择等对航海安全、成本等影响巨大。通过高精度的全球天气预报,远洋气象导航对降低航行成本及规避恶劣天气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航海中的气象导航被日本、荷兰等国外厂商垄断。
“伏羲”2.0相关预测数据(央广网发 上智院供图)
在上智院与中远海运的合作中,“伏羲”2.0进行优化升级,首个面向气象导航优化的全球气象大模型应运而生,为国家航海安全保驾护航。“我们面向气象导航对伏羲大模型进行优化,提高时空分辨率,实现未来15天0.1度逐小时气象预测;构建海气耦合模型,纳入风浪、涌浪、海温等要素,提升全球风、浪、流、能见度等预测精度;进行极端天气优化,提升台风、极端降水等更多灾害性场景的预测精度。”李昊表示,多层次升级的“伏羲”2.0,有望助力解决远洋气象导航长期依赖国外服务厂商问题,落实“国船国导”、实现“国产替代”。
对新能源产业,“伏羲”2.0是全球首个针对新能源优化的气象大模型,带来更准确的风速、辐照和发电能力预测,能够优化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效率、平衡电网负荷、减少弃风弃光等,相当于为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装上智能导航系统。
翱翔天际,云层间穿梭,云量的优化对航空业的飞行安全至关重要。“伏羲”2.0率先研发低云量、总云量等多个航空关注的气象要素,有助于预测飞行中可能遇到的积冰、颠簸、光线明暗不均等各种天气现象,提升飞行体验、降低行业成本等。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熊绍员指出,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气象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发展,联合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共同推进气象大模型以及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国家气候中心与复旦大学、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联合研发了全球次季节—季节人工智能预测大模型,实现了气候预测方法的新突破,模型的框架和预报能力都展示了国际先进水平,将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对、水资源调配、能源市场管理等领域提供高质量的气象服务。”
气象预报技术的突破不仅提升了预报的精度和时效性,也能为相关产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伏羲”2.0采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相对数值模式计算速度有千倍以上的提升。落实到场景应用上,国网电力市场运营技术实验室主任冯树海表示:“伏羲中期天气预报大模型提供的精准风速和辐照预报,能够大幅提高新能源电力的调度和管理效率,期待‘伏羲’不断精进、合力降低中国电力行业运营成本。”
据介绍,“伏羲”的升级之路仍在继续。下一步,团队将推进“端到端”气象大模型,构建基于气象大模型的同化系统,实现多种卫星资料同化(微波、红外等),摆脱对传统模式的依赖;开发地球系统大模型,实现大气、海洋、陆面、冰冻圈的预报,探索大气污染、气候风险预报;构建基于大模型的国产化再分析数据集,利用大模型构建完全独立自主的国产化再分析数据,摆脱模型训练对国外数据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