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画作获头奖引热议,浦东举办展览探索文化科技融合共创美学
“AI画作获头奖,艺术家要失业了吗?”近年来,随着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兴起,越来越多人尝试用AI工具创作艺术作品,乃至在展览、比赛上获奖,引发大众热议。如今,浦东又快人一步,专为AI数字绘画艺术作品举办展览,探索文化科技融合的“共创美学”,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作为2024年浦东新区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暨“AI+文化”数字赋能体验周的活动之一,“绚丽的青春”AI数字绘画艺术作品展正在金海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展览由区委网信办以及曹路镇党委、政府共同主办,秉持“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艺术家”的理念,展览吸引了各省市众多AI艺术爱好者积极投稿,主办方从中评选出14件获奖作品,展出60余件优秀作品,并在文化云同步开展线上展览。
观众在展览现场看到,这些AI作品色彩艳丽、形式多样,涵盖了不同“画种”,包括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等等。那么,这些作品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参展艺术家孟庆楠进行了现场指导,他带领观众拿起手机,下载一款国产AI工具APP。“请为我们画一幅关于浦东新场古镇的油画,要求色彩亮丽,光感强烈,请创作……”孟庆楠话音刚落,APP页面开始出现“正在生成图片”信息,短短十几秒后,一幅水乡风景的油画就“画”完了,与现实对照,可谓惟妙惟肖。无论是陆家嘴现代建筑、还是洋山深水港货运码头,都能这么轻松“画”出来。
“艺术造型要素一般包含结构、造型、色彩、材料、笔触等基本要素。如果我们描述准确,有时只要提供三个要素,AI就能为我们生成一幅满意的作品。”孟庆楠表示,在人工智能的大模型技术底层支持下,已经打通了语言、文字、声音、图片等链条,“AI机器人就是你我的超级助理,让每个人都能体验艺术的快乐,每个人都可以是多栖发展的‘斜杠青年’!”
金海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周建义表示,一幅优秀的AIGC作品,仍需要AI工具的使用者提供他们的作品构思、艺术手法、材料选取等思考内容,再综合成恰当的语言文字指令,与AI进行对话,这既需要充分理解机器学习算法,也需要对艺术拥有独到的见解。“使用AI作画,或许不再要求人们掌握出众的笔触、色彩等技法,从而降低了艺术的门槛,但依然能看出一个人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智慧。”周建义认为,“人仍是艺术生产过程的主导者。”
事实上,能够在本次展览中脱颖而出的作者,大部分并非艺术的“门外汉”,而仍然是专业的艺术从业者,他们“投喂”给AI的关键词在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荣获展览一等奖的作者黄发科,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合肥市黄发科教育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其获奖作品《筑巢生涯》颇具超现实主义风格,画面分成几个部分,既有蜜蜂筑巢的场景,也有建筑工人建设城市的场面。
“我在创作这幅画时聚焦三个关键词:一是‘巢’,巢就是家,是我们的城市,也是我们的祖国;二是‘工人’,工人在画面中处处展现劳动风采,建设大好河山;第三个关键词是‘蜜蜂’,蜜蜂具有象征意义,表达了用绚丽的青春,让祖国变得更为繁荣强盛。” 黄发科表示,“我是一名老教师,参加本次展览,是要给周围的年轻教师和学生做一个榜样,‘活到老,学到老’,与时俱进!”用评委的话说:“黄老师的画作赢在构思和艺术观念上,AI只是让创作效率更高而已。”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项颠覆性的技术,浦东领先一步举办AI数字绘画艺术作品展,为大家提供了‘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艺术家’的愿景,因此具有重要普惠引导意义。”在周建义看来,发展AI数字绘画艺术,仍需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合规体系等。“此外,我们要让更多的创作者参与到国产化多模态大模型的训练中,让大模型的能力更强,让AI创作者能力更强,让AIGC生态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