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大会在青岛举行,探讨教育大趋势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康丽)7月16日—17日,2024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大会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主题为“新智能·新学习·新未来——人工智能下的教育大趋势”。本次大会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青岛市海尔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DLC中国深度学习中心、青岛海尔学校承办,青岛市教育学会协办。与会者共同探讨了当前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教育目前面临的挑战,深入讨论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课程创新、实现个性化教学以及智能评估,从而催生更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和解决方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张志勇谈到,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革命面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既要看到机遇,也要应对挑战。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教育使命的变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是非判断能力、创新能力、创造力和情感教育,重视建构机器智能高度发展后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张志勇表示。
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更加需要具有创造性的个体,在张志勇看来,未来教师专业生活呈现出新形态,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与发展数据的研究者,迭代教与学、研究学生发展的规律。
“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它不仅是技术上的变革,更是对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的深刻重塑。”青岛海尔学校校长孙先亮认为,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将是未来时代的重要关系之一,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价值正在被重构,学校教育要主动拥抱变化,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终身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潜力和价值是无限的。因此,教育应当鼓励孩子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不受任何限制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学校教育要塑造一种热带雨林生态,让每个人都展现自己最擅长的东西,让每个学生都呈现出自己的样态,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和谐共生。”孙先亮表示。
“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的消费观念从满足生活需求转变为追求消费欲望,生产方式从大规模生产转向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组织结构从大型、层级分明的科层制转变为灵活、扁平的小型结构,职业模式也从长期投入转变为短期、兼职的工作方式。”香港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程介明表示,当下社会需要自信、从容、有尊严的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也应该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从深度重塑传统教育模式,到精心打造个性化学习路径,AI技术正引领着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原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志民提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关键是观念和机制的转变。
李志民表示,如今的学生是与网络共生的一代,师资的培训和发展是确保教育数字化转型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需要掌握新的教学工具和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加强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同时,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还需要建立多元化、过程性的教育评价体系,充分利用数据分析技术优化评价过程。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和担忧。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执行院长蒲戈光认为这些都是技术陷阱,大可不必担心,“学校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社会活动的场所,所有的技术都是为人类服务的,只要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它一定会为教育服务。”
人工智能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认为,新的技术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工智能带来了新技术、新工具、新能力,也带来了新挑战、新机遇。人机矛盾是未来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人机竞争。
“人工智能替代人类从事一些重复性、低技能的工作,引发了人们对失业和技能转型的担忧。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寻求与之共存和竞争的方式。人类对人工智能工具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引发了人们对技术依赖的担忧。人类需要警惕过度依赖技术,并保持自身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李政涛表示。
在中国教科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曹培杰看来,当前技术的发展给教师带来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以知识讲解为核心的教学会越来越多地被技术所替代。他认为,未来教师不应成为搬运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读懂学生、重组课程、塑造品格、联结世界的“大先生”。
“未来教育实验室”在2024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大会上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