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AI 遇上采购:创新驱动,助力政府采购提质增效
【当AI遇上采购】
编者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提出,意味着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将深度融合,创造新的价值和可能性,人工智能将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那么,当“人工智能+采购”,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本报特开设此专栏,以飨读者。
“人工智能+” 培育政府采购新质生产力
■ 侯永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可见“人工智能+”正在从顶层设计层面,实现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的落地应用,将为政府采购的发展添加创新驱动引擎。通过优化流程、辅助决策、降低风险、提升透明度,实现政府采购的资源合理配置,提质增效,形成新质生产力,赋能政府采购。
以数字化基础设施助推政府采购数智化变革
“人工智能+”基于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等技术,正在成为数字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在信息化时代,底层是机房,上层是数据库,最上层有对应的单机软件。进入数字化时代,机房变为私有云,上层有一系列中间件,最上层是云原生应用。而到智能化时代,私有云变成以CPU与存储为核心的硬件,并且要增加以GPU为主的算力中心,大模型作为中间层应用由算力驱动,最终以AI原生应用完成大模型的落地实践(见图1)。在此过程中,以数字化生产数据支撑智能化,智能化消费数据反哺数字化,不断完善“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也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不谋而合。
目前,在政府采购领域,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正在变得越来越广泛,其与BI、大数据等其他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正作为底层基础设施不断推进政府采购的数据分析、流程自动化与智能辅助决策,潜移默化地推动着政府采购的数智化变革。
不断拓展政府采购应用场景智能化边界
“人工智能+”基于新一代技术,正在与政府采购实现更深度的融合,并不断创新政府采购智能化应用场景, 这不仅是一种技术创新,更是一场管理理念的变革。
从狭义上讲,人工智能技术中的自然语言处理、光学字符识别、知识图谱等细分技术,可以解决政府采购中的采购需求智能预测、采购方案智能推荐、采购文件智能编制、采购文件智能审查、采购文件智能评审、采购合同智能审核等诸多业务应用场景问题。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可以快速解析采购合同数据并提供精准的分析报告,进而提升政府采购管理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通过音视频、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围绕政府采购全流程、全主体构建主动式、多维度、智慧化的监督预警和风险防控措施,对分散的风险点实现统一监管,增强政府采购监管效能,保障政府采购全流程规范性、合规性等……
例如,北京市财政局在采购一体化平台中结合推广示范文本,梳理敏感词百余条嵌入采购一体化平台,对采购文件中易发的隐性门槛和壁垒问题予以“智能预警提示”,极大地提升了政府采购规范化水平。国家管网集团通过智能辅助评标,综合运用自然语言处理、光学字符识别等技术,对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进行全面智能解析,自动识别并提醒评委异常情况,提升了评标效能。
此外,中粮集团基于AI算法+大模型,通过内置物料数据的分类、目录、特征标准化体系,可将原始杂乱的物料数据进行标准化转换,在标准制定、数据梳理、系统建设等方面都可得到应用。这一思路同样可应用于政府采购。通过结合传统的物料品类编码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并基于算法模型及政府采购数据沉淀,打造政府采购的智能品目,实现物资分类识别与特征提取,最终实现智能匹配在库编码,为新的品目智能推荐所属分类和特征参数,排除库内的错误、重复、相互包含的物料数据,进而解决采购需求描述不专业的现象,提高采购效率和准确性,降低采购成本和风险。
从狭义角度看,“人工智能+”在政府采购具体业务场景上大有可为;而从广义上讲,“人工智能+”在优化政府采购资源配置、提升采购效率和决策质量、增强政府采购活动公正性方面带来深远影响。通过深度学习和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能够精准识别采购需求,优化供应商选择,减少人为干预,推动政府采购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采购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和风险,增强政府采购公信力;此外,“人工智能+”与采购管理的深度融合,能够从制度优化、科学管理层面推动政府采购向更公正、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要与业务系统相辅相成
一段时间以来,各行业对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关注度极高,而事实上,“人工智能+”在包括政府采购在内的G端和B端真正落地的案例并不多。
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发布的年度技术趋势分析报告中的“2023年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曲线”(见图2),描述了人工智能领域不同技术发展阶段的宏观视角,可以说大模型目前正处于“期望膨胀期”,即人们对技术寄予厚望,但往往忽视了实际应用的难度。以大模型技术为例,大模型的优势是基于概率方法论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大模型在C端创意方面有着一定优势,并且实现了部分应用。而政府采购往往需要依照一系列制度、规范进行,一定要求有准确答案,例如评标结果,一定要是一个唯一确定的结果。此外,大模型基于海量数据,因此在通用性上具备优势,而政府采购往往对专业性要求很高,大模型不可能侵入政府采购的核心私域数据,尤其是很多涉及国计民生的数据,因此很多专业问题无法通过大模型、大数据等人工智能技术直接得到答案。
因此,“人工智能+”无法直接胜任政府采购相关工作,而是需要通过行业内专业化软件企业,结合政府采购具体业务场景进行细化、建模,针对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数据建模,核心是把业务问题通过技术拆解变成“人工智能+”可以处理的业务问题和数据问题,进而通过打造“人工智能+”原生应用,结合具体的业务场景实现人工智能在政府采购领域的落地。
当前,政府采购应积极拥抱新技术,依托“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不断激发政府采购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加速推动政府采购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作者单位:北京筑龙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