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连续六次参投,燧原科技专注 AI 算力,产品涵盖芯片、板卡等
腾讯连续六次参投
公开资料显示,燧原科技自2018年3月成立,主要提供AI训练和推理产品,涵盖芯片、板卡、智算一体机、液冷算力集群以及配套的软件系统。
燧原科技专注人工智能领域云端算力产品,致力为通用人工智能打造算力底座,提供原始创新、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AI加速卡、系统集群和软硬件解决方案。
大模型热爆发后,国内落地了众多AGI算力基础设施。
据悉,燧原科技的产品的核心竞争点是AI算力。例如其研发的推理加速卡,如云燧i10和云燧i20。在推理训练领域,燧原科技研的云燧T10可以适用于多种训练场景,进阶版的云燧T20和T21,可支持更高性能计算需求,适合大规模AI模型的训练。
此外,燧原科技数据中心GPU的产品性能向英伟达努力靠拢,这家厂商已经走到聚光灯下。
融资方面的表现可以佐证这一点。
据天眼查,截至目前,成立六年时间内,燧原科技已经融资了10轮、累计70亿元,估值达160亿元。
背后知名投资机构云集,投资方包括国家大基金、腾讯、美图、真格基金、红点中国等。
其中,互联网大厂腾讯连投6轮,成为燧原科技的最大股东,持股占比超20%。早在PreA轮,腾讯就进入了燧原科技的股东阵营,此后再没错过每一轮融资。
目前,互联网大厂正纷纷在布局芯片,阿里巴巴收购中天微后内部重组成了平头哥,百度旗下拥有昆仑芯,华为也打造了全自研的昇腾生态。
而腾讯不仅是大股东,还是燧原科技的大客户兼业务合作伙伴,既出钱又出力。
腾讯的业务体系为燧原科技提供了丰富的芯片使用场景和训练机会,例如腾讯的语音转文字、腾讯会议等产品中用上了燧原科技的“邃思”芯片;同时,腾讯还和燧原科技合作研发了一款紫霄系列芯片,应用在OCR文字识别、智能会议、图像语音降噪等方面。
达到上市门槛?
辅导备案信息显示,燧原科技目前的法定代表人是赵立东,其亦是公司创始人、董事长、CEO。
据公开报道,赵立东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通信系85级,其履历十分亮眼,赵立东曾在硅谷工作超过20年,并先后出任管理,研发和市场等多个职位。2007至2014年服务于AMD。2014年,赵立东加入紫光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担任副总裁,主管半导体投资相关工作。2015年兼任紫光集团旗下锐迪科微电子公司总裁、董事。2017年任紫光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2018年3月,赵立东和AMD的前同事张亚林,在上海注册成立燧原科技。张亚林在AMD作为全球芯片研发主要负责人之一,带领AMD上海研发中心开发并量产多颗世界级芯片。
基于AI热潮和明星创始团队的加持下,燧原科技的融资过程较为顺利,不过,除了融资市场上的表现外,市场关注的问题是,燧原科技目前是否达到上市门槛?
但因其财务数据尚未具体披露,未能检视其商业化成果。但据公开信息,过去两年,燧原科技总计收入已达到科创板相关上市门槛。
从产品来看,据公开信息梳理,公司已经推出了两代训练和推理产品,包括芯片、板卡、智算一体机、液冷算力集群以及相应的软件系统。据其半年报,燧原科技今年上半年其业绩表现未有起色,仍亏损超5亿元。
此外,从布局来看,燧原科技并不止于卖芯片,而是打造本土智算中心的新范式,用涵盖硬件、软件到系统的全栈产品,为用户提供更高效和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提供算力支撑。
这或许是公司未来商业化的重要抓手。
近几年来,国产AI 算力芯片的市场规模逐渐扩大。有一些企业和应用场景开始采用国产芯片,一定程度推动了国产芯片的商业化进程。但国产AI芯片在技术水平、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挑战重重
国内芯片厂商一直处于蛰伏状态。
此次,燧原科技启动IPO辅导或许标志着国内AI算力芯片企业正式进入IPO阶段。
事实上,中国大模型能否走出独立曲线,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底层芯片的性能突破和进化。从行业的发展角度看,整个大模型预训练阶段的巨量运算需求只是第一波,后面还有商业部署、迭代训练、产业应用等等。但从整个半导体和芯片产业的市场格局却并没有那么乐观,在短期公司数量爆发后也将迎来淘汰期,最终收敛成几家头部的厂商。
如今,AI芯片市场异常内卷,从国产GPU到ASIC/TPU,厂商们都在想方设法替代英伟达,产品想要在极卷的市场中打入供应链,并非易事。
行业内已有信号。近期,国内GPU芯片独角兽公司象帝先传闻已开始大规模裁员,补偿标准为 N+1。9月1日,象帝在公众号上发布了澄清公告,否认流传的“全员解散”传闻,同时承认存在“团队调整”。另一家同属于国产GPU赛道的芯瞳半导体,也在去年陷入裁员的舆论漩涡。
回顾被誉为“AI芯片第一股”的寒武纪,其上市4年后,仍未摆脱亏损的困境。据最新财报,2024年上半年,寒武纪净亏损超过6亿元,过去四年,公司扣非净利润亏损已高达50.01亿元。
目前,其面临着研发费用减少、美国“实体清单”的挑战等多重问题,这也是燧原科技即使上市之后避不开的问题。
事实上,自2020年上市以来,寒武纪研发费用累计达到49.92亿元,今年上半年,寒武纪研发费用为4.47亿元,同比减少7.27%。寒武纪的主要营收来源于云端产品线,该部分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94.27%,不过由于寒武纪还面临着美国“实体清单”的挑战,导致其不得不重新考虑供应链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司的运营成本,同时,其营业收入有所下降。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