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明星芯片公司纳芯微溢价 5 倍收购麦歌恩,意在助推主业
苏州一家明星芯片公司,出手新标的。
6月下旬,纳芯微公告,拟以现金方式,收购上海麦歌恩79.31%股份,交易对价合计约7.93亿元。交易完成后,麦歌恩将成为其控股子公司。
纳芯微是家做模拟芯片的本土厂商,由三位80后理工男——王升杨、盛云、王一峰掌舵。三人都是高材生,毕业于北大、复旦。
两年前上市时,公司风光无限,足足超募48亿元。
很快,芯片行业来到下行周期,“砍单”潮下,纳芯微去年亏了3亿元,今年一季度又亏1.5亿元。
逆势扩张,出手优质标的,芯片新贵攒筹码,苦等拐点。
双方互补
按交易价格算,麦歌恩整体估值10亿元。纳芯微将其收入囊中,付出超5倍溢价。
此番并购,纳芯微称,意在助推主业发展。
标的公司是国内最早一批专注生产磁传感器产品的厂商,这恰是纳芯微眼下重点。
去年,纳芯微业绩不振,手头的三大产品板块,传感器、信号链和电源管理,只有传感器维持坚挺,毛利率的降幅最小。
其传感器板块49%的营收增速,多亏了磁传感器新品导入顺利。这块业务的盘子不大,贡献总收入的一成。
拿下麦歌恩,纳芯微一步到位,覆盖磁传感器的大部分产品品类和应用场景。
纳芯微方面向《21CBR》表示,麦歌恩去年获得3亿元收入、1800万元净利润,在国产磁传感领域属行业头部。
双方业务互补,纳芯微主要的产品积累在磁电流和磁速度传感领域,麦歌恩强项在位置传感和磁开关,双方结合后,可覆盖磁传感超90%应用,此外,目标市场、客户和渠道也能互为增强。
易主之后,麦歌恩高管团队坐收丰厚现金回报。
此次交易后,现任麦歌恩董事长、总经理方骏,将获现金7261.5万元,另三位高管也将分到大几百万至上千万不等的现金。
一出手就是8亿,且接盘全用的现金,纳芯微不差钱。
截至3月底,公司账上躺着27.2亿元货币资金。在官宣这笔收购的4天前,公司对外吆喝了声,要动用14亿元的超募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纳芯微方面表示,并购之后,将助力麦歌恩的产品销往纳芯微海外同类头部客户,并帮其导入更广泛的汽车客户群体。
业绩承压
王升杨三人的创业,没有轰轰烈烈、大开大合的故事。
北大学子王升杨,在一家国际芯片公司做了几年工程师,决定辞职创业。
他拉上同事盛云、研究生室友王一峰一起,从调理芯片,这个巨头不太搭理的夹缝赛道切入,创业一路顺风顺水。
公司成立一年就盈利,又抓住关键机会,打入汽车电子和泛能源市场,揽获一批头部客户。
三个理工男组成的创业“铁三角”,非常稳固,分别负责管理、研发、销售板块,构成一致行动人。
半导体行业具有很强的周期性,通常3-4年是一个轮回。去年,下游需求疲软、去库存压力大,德州仪器(TI)等模拟芯片巨头降价抢市,纳芯微被动参战。
其产品价格承压,去年综合毛利率,急剧减少了11.5个百分点。
光伏储能客户的低迷,也牵连到纳芯微。其主要供货给三块市场,汽车、泛能源以及消费电子。其中,泛能源是大头,去年贡献六成收入,同比下降10.17个百分点。
业绩不振,股价下跌,截至7月1日收盘,公司总市值145亿元,较高点蒸发了超300亿。
好在,汽车电子领域需求稳,王升杨三人,积极押宝。
去年,公司汽车领域的出货量,达到1.64亿颗,收入占比快速提升,于今年一季度达到35.6%。
4月的业绩说明会上,以董事长王升杨为代表的高管团队提到,在汽车市场,不论主机厂、零部件厂商还是芯片厂商,都相当内卷,有机会、有挑战。
目前,在一辆高端新能源车上,纳芯微的产品,单车价值量大约500元人民币。
“如果我们规划的所有产品都量产的话,(价值)可以超过2000元。围绕汽车应用不断规划新产品的思路,不会改变。”
王升杨曾透露,突破2000元的时间节点,预计在2025年。
积攒筹码
纳芯微做的是基础低端芯片的生意,单价相对低,对工艺制程要求不高,主打薄利多销。
这种特质之下,创始团队稳扎稳打,靠大面积铺开产品线,建立体系能力。
拓宽产品品类,是其首要任务。
国际模拟芯片龙头TI,拥有8万多种产品型号,国内模拟芯片大厂圣邦微,则是4600余种。手握1800余款产品的纳芯微,还差得远。
快马加鞭追赶,王升杨团队效仿TI,通过并购整合,扩张规模。
去年中,纳芯微称,拟以现金方式,收购昆腾微67.6%股权,拿到控股权。该标的公司整体估值不超15亿元,主营音频SoC芯片和信号链芯片,能帮纳芯微扩展产品矩阵。
纳芯微向《21CBR》表示,挑选标的时,会考虑一系列标准,包括标的业务成熟、产品与纳芯微现有产品互补、市场和客户协同或者重叠、技术相互增强、团队风格接近等。
为积攒更多筹码,CTO盛云带队,在下行周期,逆势加大研发投入。
公司2023年报披露的在研项目,共33个,预计总投资规模为18.7亿元,不少指向汽车领域应用。
招兵买马同步进行。
相较数字芯片依赖工具、军团作战,模拟芯片设计,更依赖工程师的个人经验积累,“人”是这行的一个关键技术壁垒。纳芯微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花大力气储备人才。
去年,公司研发人员净增98人,平均薪酬61万元/人,涨薪4%。
按王升杨的规划,纳芯微的目光不局限于中国市场,得走向海外,跟巨头掰一掰手腕。“芯片公司不能光靠经营一个区域市场,变成全球行业的领导者。”他表示。
其先后选定日本、韩国、德国等关键地区,成立海外分公司,搭建销售团队。去年,公司境外收入占比提升2.2个百分点,达到12.35%。
纳芯微表示,“日、韩、德集聚了全球领先的汽车和泛能源公司,是重点拓展的海外市场区域。”
欧洲、日本、韩国的很多汽车客户,已完成导入,开始批量合作。
公司将在两个方向上齐头并进,一是紧跟中国本土汽车产业链出海步伐,二是积极开拓海外的OEM和Tier 1客户群体。
展望未来,纳芯微判断,市场竞争激烈的状态,可能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好的迹象是,下游大部分行业的库存去化,接近尾声。